腹泻,中医称为泄泻,也就是常说的“拉肚子”,是以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。但是也不是所有次数增加就是“拉肚子”,婴儿母乳喂养期间,如果宝宝大便情况好,一天大便7~8次也是正常的;如果宝宝大便性状正常,规律的一天大便2次也不属于泄泻范畴。需要格外的重视的是大便次数增多伴有大便性状改变的情况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,腹泻的致死率高居各种疾病第四位!小儿腹泻可由病毒(主要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)、细菌的感染导致,肠道菌群紊乱、过敏、喂养不当及天气特征情况等因素也可引起,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,严重者可引起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平衡紊乱。
目前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,更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(除呼吸道感染之外)的第二位病因。我国每年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的宝宝,占婴幼儿总人数的1/4。也就是4个腹泻的儿童就有1个是轮状病毒感染从而引起的。
(1)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,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;混合喂养的婴儿,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口服补液盐或其他饮用水,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/日计算,分数次服用。
(2)大于6个月的婴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,粥、面条、蔬菜等,由少到多,由稀到稠。
(3)吐泻严重者给予禁食4~6小时,但不禁水。禁食时间≤6小时,应尽早恢复饮食。
(1)小儿腹泻不能吃生冷和刺激类食物:生冷瓜果、冷拌菜等生冷类和辣椒、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对肠道有刺激,腹泻时不宜吃。
(2)小儿腹泻不能吃导致腹胀的食物:豆类、过多的牛奶等会使肠内胀气,加重腹泻。某些小孩因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而致泻,所以腹泻时可暂停用含乳糖的乳制品,待病愈后缓量摄取,直到逐渐适应。但酸牛奶含有乳酸杆菌,能抑制肠内有害细菌,且无乳糖,可以食用。
(3)小儿腹泻不能吃高糖食物:糖果、巧克力、甜点等含糖量较高,糖在肠内会引起发酵而加重胀气,故应少吃糖。
(4)小儿腹泻不能吃高脂食物:因腹泻时消化能力降低,奶油、肥肉、油酥点心等高脂肪类食物,常因脂肪未消化而导致腹泻不止。
(5)小儿腹泻不能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和食品:油炸、烧烤等方式的加工的食物,会导致难以消化,造成腹泻。火腿、香肠、腌菜、方便面等过度加工的食品中包含有害成分,肠道会将这些有害物排除,这是致泻因素之一。
因排便次数增多对臀部皮肤刺激性大,因此小儿每次排便后都先用柔湿巾轻轻将臀部的粪便擦拭干净,然后用清洁的温水冲洗臀部,最后用柔湿巾擦干,擦干后可晾一会,让屁屁上的水分都蒸发后,再涂上婴儿护臀膏。对还在用尿片的小儿最优选择一次性纸尿裤,如果用自制的尿片,要选用柔软吸水的棉质布 ,而且每次用后清洗应用碱性小的清洗剂清理洗涤干净,然后清水冲净,晾晒在太阳下消毒。
(1)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。坚持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,洗手时采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。这样做才能够有效地去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,减少感染的机会。
(2)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。小儿腹部容易寒,而患有腹泻的儿童,肠蠕动本身已经增快,如腹部再受凉会更加加速肠蠕动,从而会加重病情。
(3)增强体质。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,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,注意小儿体格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抵抗力,避免感染各种疾病。
(4)接种疫苗。接种疫苗是预防腹泻的有效方法。目前,有口服轮状疫苗和细菌性腹泻疫苗可供接种。此外,爸妈要及时记录宝宝便便的情况,包括次数、颜色、性状等,如果后续需要就医,能方便医生更好地判断宝宝的病情。
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婴幼儿疾病,但通过合理的护理和预防措施,我们可以轻松又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危害。家长在孩子出现腹泻症状时,应保持冷静,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,如调整饮食、注意皮肤护理等。同时,积极采取预防的方法,如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、接种疫苗等,也是保障孩子健康的重要手段。让我们一起努力,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、快乐的成长环境。